全省农商银行各项贷款超2万亿元 各项存款超3万亿元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做好五篇大文章|东阿农商银行:草莓红、乡村兴
 【字体: 】 2024年01月26日 点击:0

  一月的黄起元村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草莓大棚环绕包裹着这座精美的小村,棚内白花红果,点缀在翠绿的叶片间,甜香弥漫,棚外车水马龙,人皆笑颜。

   在聊城“草莓圈”,无人不知黄起元,这是当地有名的“草莓村”,草莓大棚326个、2000余亩的草莓采摘基地,每年草莓产业实现收益2400余万元、解决就业岗位800余个。

   “您别瞧现在我们村发展得这么好,15年前,我们这里还是个无特色经济、无村集体经济、无产业项目的‘三无’落后村。”“草莓书记”黄起元网格村党支部书记尹承荣介绍说,“从‘落后村’成长为现在的‘草莓村’,都离不开咱们农商银行的全力支持!”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近年来,东阿农商银行发挥扎根县域、服务基层,着眼于服务乡村振兴,以产业为“媒”,聚焦地方特色种养殖业,将一份份充裕的信贷资金精准、及时地注入到特色产业中、送到农户手中,更重要的是把金融“输血”巧妙地转化为了产业“造血”,使乡村振兴既找到了点,又找到了根,走出了一条金融与乡村同频共振、共促发展的共赢之路。

   服务“心连心”,壮大一方产业

   当前,正是草莓采摘的黄金时节。在黄启元村的千亩大棚内,果农们或是采摘,或是打包,或是装车,忙的不亦乐乎,都是为了今年的好收成。2009年在“草莓书记”尹承荣的带动下黄起元村踏上了草莓种植的致富之路。如今,村里的草莓采摘吸引着周边济南、德州、聊城等游客络绎不绝。

   村里的尹帅夫妇2023年正式关停了餐饮店,回村承包了3个草莓大棚。回家种地对尹帅夫妇来说是轻松的,透着科技感的大棚早卸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负担,回家的他们感到心中前所未有的踏实。

   回家初期,两人手里加起来就10万块,勉强够租地及基础设施建设,但后续建设和运营远远不够,眼看就要错过最佳种植时节,他们找到农商银行及时享受了24万元贷款支持,草莓得以及时种植。

   “参考同行的情况,今年我们预计总销售额48万元,纯收入大概在12-15万元。”说到未来,尹帅夫妇信心满满。

   草莓红,产业兴,百姓富,村出名,像尹帅夫妇一样的年轻人陆续回来了。村支书尹承荣掐指算了算,最近三五年,已有50多个年轻人,成为了新农民,过上了新生活。

   为支持好村里种植产业的发展,东阿农商银行紧跟村委规划,发挥好自身网点覆盖广、决策链条短、服务针对性强的优势,运用好支农惠农的各类政策和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并落实专人对接,开通绿色通道,做到贷款优先发放、额度优先满足、服务优先提供,成为了黄起元发展特色产业路上坚强的金融后盾。

   产业发展壮大了,村民们发展多样化种殖的信心也更足了。在支持村里草莓产业发展的同时,葡萄、樱桃等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了,深入对接、精准施策,为每一个有创业意愿、信用良好的村民送上了信贷支持。村民尹文承想扩大规模经营,需要资金支持。东阿农商银行第一时间将15万元“创业贴息贷”送到了他的手中,给他的创业路加油助力。

   发展“肩并肩”,结出富民硕果

   在黄起元村委办公室一个荣誉奖牌引人注目,这便是2020年省联社授予“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省级样板村”。指着这个奖牌,尹承荣颇有感触地说:“这个牌子来之不易啊。早在2009年我们就与农商银行合作,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刚开始种的时候,有的村民连草莓什么味道都不知道,就这样农商银行始终与我们同频共振,在发展中我们始终肩并肩,帮着村民盖大棚,一起把种草莓这件事干起来了。”

   “2016年到2019年,为了形成规模效应,我们从简易大棚升级到高标准的钢构日光温室大棚,草莓的产量、质量才都上去;当时农商银行还专门在我们村开的现场座谈会,达成金融战略合作协议,推出了‘大棚贷’‘好家风贷’等贷款,随用随贷很方便,我记得全村最多的一年贷款1300多万元,就是这样,把我们的资金问题解决了。”

   上午8时许,东阿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又一次来到

   村里驻点办公。作为支农助农“主力军”,东阿农商银行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渠道,通过整村授信、“四张清单”对接等多项措施,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村民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为农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渠道。2016年以来,东阿农商银行对该村累计提供贷款支持8400余万元。

   在问及村里下一步的具体规划时,尹承荣表示:“前几天第四届草莓采摘节刚闭幕,旅游越来越红火,下一步我们正在建设两个建成科技示范棚,同步实施的还有农家乐,建成后,将进一步拉长黄起元村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希望咱们农商银行一如既往地给予我们全力支持。有你们做后盾,我们信心十足。”(张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