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记事 |
【字体: 小 中 大】 2018年09月21日 点击:次 |
“中秋佳月最团圆”,月圆寓意团圆和安乐。关于中秋的起源,说法较多,莫衷一是。从庆祝丰收逐渐演绎成合家团聚的节庆、从月圆联想到家人团圆,似乎更容易接受。对父母而言,中秋是期盼,盼望子女的归来;对游子,中秋是思念,想念故乡的美好。 一轮圆月,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动情的文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年年中秋,今又中秋”,皎洁明月见惯了人间喜乐,照进寻常百姓家,串起了多少人思乡的情愫。 每逢中秋,思念的情绪总会不自觉地回到故乡。故乡坐落在六盘山脚下,处于甘宁两省南部的交界线上,地势高、温度低。进入农历八月,故乡多是天高云淡,天气已经转凉。中秋之夜,月上梢头,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庭院赏月闲聊,享受甜食,最是惬意舒适。对于甜食的期待,是儿时最深的印记。 印象中,春种、夏忙、秋收都是忙忙碌碌。只有进了农历八月,小麦脱粒入仓,田里露着的半截秸秆已经挂霜,辛劳一季的人们才能缓口气,蹲在向阳的台阶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聊着一年的收成。 每到这个时节,街道两旁卖蜂蜜的小贩多了起来,整条街都弥散着甜甜的蜜意,还有三五结队的蜜蜂飞来飞去。大家聚集在商贩摊子前,对各家的蜂蜜讨论品评,谁家的蜂蜜纯正,谁家的蜂蜜掺了面粉,言者有意、听者无心。原本狭窄的街道变得愈加拥挤。记得一次,一家小贩为了招揽生意,把装蜂蜜的大缸往路中间挪了挪,竟然被人碰倒了,蜂蜜流出来不少,后来怎么收场,已经记不大清了。 时令水果,是中秋不可或缺的。苹果、梨子比较常见,本地的西瓜,皮厚籽大、甜头十足,再好一点还有葡萄。村东头一户人家有棵大梨树,枝丫茂密,伸出墙外。秋天来临,满枝的鸭梨黄绿带红,像极了孩子的红脸蛋儿,很是好看。每次路过总要停下来看看。后来再去看,住户已经搬走,梨树也见不到了。 中秋之夜,大人们总是郑重其事。父亲把一张小矮桌擦了又擦,规规矩矩的摆放在院子中央。母亲仔细摆放着四样供品,一盘苹果、一盘梨子、一盘月饼和大半碗蜂蜜。收拾停当,父母牵着几个孩子返回堂屋。不能打扰上供月亮娘娘,母亲不厌其烦的告诫我们。父亲架不住纠缠,低声讲着后羿和嫦娥的故事,后来又续上了吴刚和玉兔。听故事的间隙,免不了探头看看外面,月光照亮院子的每个角落,杏树的叶子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约莫过了一刻钟,父亲说出去看月亮吧。几个小孩子搬着板凳,争抢着围坐在小桌旁,迫不及待地开始享用美味的甜食。那个时候,月饼大多是五仁的,有红色、绿色的丝线和大花生粒,很有嚼头。还有一种白色的酥皮点心,据说只有原来食品厂退休的老师傅会做,因此并不常有。此外,母亲还准备了一张大面饼,撕成小块,专门用来蘸蜂蜜吃。 一家人围坐在小桌旁,吃着、谈论着。父亲总要讲起自己小时候过中秋的事,有跟着爷爷买酥皮月饼的快乐,也有挨饿吃难咽的菜根、喝清汤菜糊糊的感伤。一直待到圆月偏斜,才算过了中秋,并在母亲的催促声中回屋休息。这种的日子一直陪伴我的少年时代。现在想来,似乎就在昨天,耳边还能听到风吹叶动的沙沙响和母亲催促休息的念叨声。 不经意间,自己也成了孩子的父亲,岁月的痕迹早已爬上了父母的额头,染白了他们的头发。老去的他们,依然为子女牵挂操劳。今又中秋,向父母道一声辛苦,感恩他们的辛劳付出。愿十五的圆月送去儿子的祝福,愿天下父母身体安康。
(淄川农商银行 柳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