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42)| 坚守 白敬芝
 【字体: 】 2021年11月20日 点击: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白敬芝,女,回族,中共党员,1940年11月出生 ,1984年9月入党,山东单县人,1964年11月参加工作,原单县城关信用社主任。曾任单县人大代表、单县政协委员、单县人大副主任。她在职时,巾帼不让须眉,扎根一线,心系群众,解乡亲们燃眉之急,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骄人业绩,诠释了“大挎包精神”。曾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全国金融红旗手”“全国金融模范”“山东省金融红旗手”“山东省劳动模范”“菏泽地区金融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坚守

  “岁月,在奔波忙碌中充实;命运,在努力拼搏中放光。”用这句话来形容白敬芝同志最恰当不过了。自初到信用社工作直至光荣退休,她始终秉承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始终如一的工作原则,全身心投入到农村金融服务和农信事业的建设发展,无愧于组织、无愧于时代。

  是客户,更是朋友

  白敬芝初到信用社工作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农村金融发展也举步维艰。初生牛犊不怕苦,风华正茂的白敬芝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默默奋斗在基层第一线。从田间地头到大街小巷,从了解客户需求到送上优质服务,工作所辖范围,处处都有她的身影。

  “和农民一起参加劳动,和群众打成一片,到哪个村就自觉得把自己当做哪个村的群众,进哪个街道就成哪个街道的社员。”这是当时群众们给她的评价。

  白敬芝深知农信事业离不开农村,更离不开农民。为取得乡亲们的信任,了解乡亲们的情况,她走街串巷,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辖区内处处留下了她的脚印。在此过程中,她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淳朴的感情。

  万事开头难。当时存款任务完成的并不理想,但白敬芝没有气馁,没有退缩。她给自己定了个“三勤”的工作要求:一是勤动脑,为乡亲们生产生活着想,办业务先想好怎样更多为群众服务;二是勤动嘴,经常召开小区组长会议和居民会议,宣传金融政策,利用街道广播,大力宣传储蓄政策及原则,让辖区群众家喻户晓,紧紧依靠街道干部,利用亲串亲,邻串邻,知心人找知心人的办法,开展储蓄工作;三是勤动腿,走村串户登门服务,做到上门动员储蓄存款,上门兑付存款,上门发放贷款,上门催收贷款。

  那个年代,别说小汽车,自行车都是奢侈品,可她愣是凭借着一腔热情,用一双铁脚板走遍了各家各户,为储蓄工作踏出一条通道,保持了储蓄额度持续上升。

  在走街串巷开展业务的过程中,生性善良的白敬芝特别注意留意那些困难户、五保户,主动施予援手,尽最大努力帮他们解决困难。她每月的工资也只有二十多元,但是每个月她都会拿出五块钱帮助他们,在她看来,无论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自己的小小捐助,都是为了让乡亲们过得更好。

  因为奉献爱心,白敬芝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的信任。在听说她的事迹后,西关街的一位老人,拿出了自己卖房子后存放了多年的一千五百元钱,交给她存了定期,后来又陆续动员他的八位亲友找她存款,一共存了两千多元。

  东关第四生产队在当时是最困难的生产队,想打一口井用来解决人畜吃水和生活用水的问题,可是队上没有钱,资金成了难题,队长和队员们急得团团转。了解到情况以后,白敬芝也是焦急万分,想帮助又没有能力,最后狠心卖掉了自己正穿在身上御寒的大衣,亲自买砖送到了生产队,感动了所有人。时至今日,东关的许多人还会聊起当年她卖大衣买砖的故事。

  “把群众的困难记在心里,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党的温暖送到老百姓的手心里,把农信人的形象树立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是白敬芝一直坚持的工作原则。那些年,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她常年累月奋斗在工作第一线,走千家入万户,扎根于群众之中,与农民广交朋友,把服务送到农民心坎儿上,让陌生人逐渐成了客户,让客户逐渐成了朋友。

  让群众信任咱

  对工作认真负责,为群众热情服务,风里来、雨里去,白敬芝与农民广交朋友。“有志者事竟成”,通过她的不懈努力,当时她所在的街道信用社,成为了全县第一家储蓄万元社。可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却也摆在眼前。爱人在外地工作,两个孩子没人照顾,家里大事小情都压在她身上,时常是白天在外忙碌了一天,晚上回家还要忙里忙外。待孩子睡着以后,还要把他们锁在屋里,自己再去做储户的工作。这一切,她都想尽办法克服。

  然而,更让白敬芝发愁的,往往是工作中遇到的难题。1971年,她担任城关信用社信贷员以后,负责城内西关街和胜利街的储蓄业务。这两条街道共有57个居民组,2217户居民,然而,除了部分街道工厂有少数存款以外,居民储蓄额度基本为零。面对重重困难,她顶着巨大压力,没有退缩,知难而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群众打成一片,挨家挨户动员,耐心细致去做思想工作,春风化雨,用自己温暖的心努力打动客户,终于打开了储蓄存款的被动局面,储蓄余额飙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富民政策和经济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农民的经济收入较以前有了大幅增加,按说水涨船高,储蓄水平也应该相应提高,但储蓄存款数额却没有提升,这个问题让她茶饭不思。勤于思考的她,通过调查研究,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群众在思想上仍然心有余悸,怕露富。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她对症下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大街小巷,进入千家万户,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以广播喇叭和黑板报的形式广泛宣传,标语口号到处贴,把储蓄政策、意义、收益等细细地讲解给乡亲们听。慢慢的,她用政策消除了乡亲们的顾虑,用贴心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凭借着一腔工作热情,很快扭转了街道储蓄工作中的被动局面。她认为,“要想把工作干好,首先就得让群众信任咱。”

  西关街的张大姐,全家八口人,有六个孩子,夫妻二人工资相加还不到90元钱,但是她很会过日子,日常生活中精打细算,再加上她有独到的经济眼光和经营头脑,和孩子们利用业余时间做点小生意,手里很快便有了富余。但就是不敢把钱存到银行,只要一和她提到存款俩字,她就摆手拒绝:俩字,“没钱”!

  面对困难,白敬芝怎会轻言放弃。一有空,她就到张大姐家中嘘寒问暖,在帮助料理家务的时候,耐心细致地宣传存款的意义,掰着手指头介绍存款的收益,再三强调会为储户保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大姐终于被她的耐心和诚意感动。爽快地答应:“俺的家底就这些,全都交给你了,把这500元给俺存上吧。”她知道,这存入的不仅仅是500元钱,更是张大姐一家对她、对农信社的充分信任!

  过了一段日子,张大姐找到她低声说:“有空到我家坐坐吧?”她马上点头应允,知道大姐手里一定是又有余钱了。果然不出所料,刚到她家,张大姐急忙关上了院门,把她拉进室内,拿出了一捆面额十元的票子小声说:“再给俺存上吧。”自此以后,每每手里有了余钱,张大姐就会让她帮忙存入信用社。

  西关街的黄大姐,手中有些积蓄想存起来,可怕露富,又怕儿媳知道以后索要,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先找白敬芝存上了五元作为尝试,结果发现确实很好,于是又存上了1000元,还贴在她耳边悄悄地说:“敬芝呀,你不知道我为了这几个钱操了多少心啊,放在家里怕偷,放在口袋里怕丢。现在好了,你能让我放心,今后只要我手里有钱,就立马存到你那里。”

  当一颗螺丝钉,拧在工作岗位上

  1983年,因业绩突出,白敬芝被任命为城关信用社主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也更加努力工作,以社为家,以身作则,用高昂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开拓精神、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

  “讲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为信用社发展,咱就要实打实地干!”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只要一有时间,白敬芝都会走村串户,动员群众存款。

  廉洁自律,真抓实干,城关信用社取得了储蓄三年翻三番的良好业绩,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表扬和赞许,有了大量的存款以后,紧接着就要面临贷款问题。在发放贷款的工作中,白敬芝认真负责、严格把关、逐笔审阅,坚持把贷款贷给需要的人,支持农业生产,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在依法回收贷款的工作中,她敢于碰硬,不留私情,时时处处坚守原则,同那些拖欠户、赖账户斗智斗勇,响鼓重槌,大胆起诉,从来不怕打击报复,绝不让信用社的声誉和利益受到伤害。

  由于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工作,白敬芝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渐渐行走都变得困难。但她没有因为生病而躺下来休息,只要能下床,只要能行走,就坚持继续工作。后来,她被评为全国金融模范,全国各地同行纷纷到她所在网点学习她的先进工作经验。

  多年来,白敬芝始终奋战在第一线,无论是做业务员还是做信用社主任,哪里有业务,哪里就会有她的身影;哪里有客户,她就会出现在哪里。她把自己当成了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拧在了农村信用社这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大挎包”精神,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她曾被菏泽地区评选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先后荣获全国金融红旗手、全国金融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省、市金融红旗手等称号,连续多届当选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这一切的荣誉,来源于她进千家,走万户,下农田、摸农情的忙碌身影,来源于她帮乡亲收存款、送贷款、办实事、解难题的默默付出,来源于她无悔青春年华,一心为群众服务的农信情怀。

  而今,81岁的白敬芝早已退休,行动不便,就连语言表述都很困难。但是,她和无数像她一样的老一辈农信人讲过的故事、留下的足迹和背过的挎包,却深深地感动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商银行人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冯德良 潘长青 马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