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农商银行各项贷款超2万亿元 各项存款超3万亿元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6)| 一支“大挎包”的初心与使命 陆洪升
 【字体: 】 2021年11月08日 点击:0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陆洪升(1906—1972),男,汉族,中共党员,1906年出生,1945年入党,山东诸城人,1954年6月,被党组织推选为山东省诸城县草营子乡信用社主任。初任信用社主任时,全乡633个农户,既是乡总支副书记又是信用社主任的陆洪升起早贪黑、挨家挨户动员老百姓存款入股信用社,半年时间,617户交股入社,股金达1769元,社员储蓄存款余额达5675元,当时创造了集股之多、储蓄之广的全县之冠。他作为党的干部,始终保持克勤克俭的劳动者风范,在工作中总是冲在一线、冲在最困难的地方。家中留存的一面面陈旧的锦旗,诉说着对他工作的肯定。

  一支“大挎包”的初心与使命

  这是陆洪升子女的传家宝——1956年7月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全体代表的合影。在这张泛黄的老照片上,陆洪升黝黑的脸庞、单薄的身板,已定格为照片中温和而坚定的微笑,一副永远在路上的模样。

  “父亲不容易!”陆洪升的儿子陆德智回忆起父亲曾经的“挎包岁月”,不禁感慨万千。

  9岁时候,陆洪升的父亲就去世了,幼年时的他要过饭、干过短工。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陆洪升万分激动,从此,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1954年6月,陆洪升被选为山东省诸城县草营子乡信用社主任,背上挎包的他开始了走村串户、服务“三农”的道路。全乡633个农户,既是乡总支副书记又是信用社主任的陆洪升起早贪黑、挨家挨户动员老百姓存款入股信用社,半年当中,617户交股入社,股金达1769元,社员储蓄存款余额达5675元,夺得了当时集股之多、储蓄之广的全县之冠。

  又“香”又“臭”的劳模

  提起陆洪升,乡亲们都捂着鼻子夸他,“又香又臭!”

  陆洪升为啥“香”?

  1956年的春天,诸城县草营子乡六处农业生产合作社打算扩大种棉面积,由于生产资金不足,社员都着急上火。

  “别担心,我来想办法!”第一时间了解到情况的陆洪升主动向各农业生产合作社提出:“积极开展存款,积累闲散资金,帮助该农业生产合作社解决生产资金困难”。

  当时信用社只有他和会计,虽然人员少,设备简陋,但却承担着草营子等九个村庄的金融服务。

  “无论刮风下雨,咱们三天各到这九个村一次。”陆洪升跟会计制定了动员存款计划。

  之后的日子,他总是日夜奔波在各村,随身携带广播筒,每到一村就与村干部积极研究,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信用社存款的好处,积极开展业务,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困难。

  同年,陆洪升在山东省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上介绍了他“积累资金,支援农业生产”的经验,得到了一致好评。

  “集聚游资 建设祖国”一面陈旧的锦旗便是对当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陆洪升最好的褒奖。

  还有一年,赶上播种大豆,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一夜的倾盆大雨导致了洪涝灾害。“王家河村的豆种款还没放下去,耽误了播种就会造成减产。”忙了一天的陆洪升一刻都没有停顿,带上款包,雨水漫到腰间,他一路跌跌撞撞地出了村。

  来到了村东的河沟沿,此时沟里的水已经快到胸口深了,陆洪升丝毫没有犹豫,脱掉衣服包着款包举过头顶,涉水过了沟。“这么大的雨你是怎么来的?”“这么大年纪了,你身体可受不了啊!用款晚一天也没事。”看着全身湿透冻得浑身发抖的陆洪升出现在村里,干部社员惊讶极了。

  “信用社是给大家办事的,晚一天怎么能行,播种一时也耽误不得。”攥了攥衣服上的水,陆洪升把贷款递了上去。

  第二天,天气放晴,王家河村民购买了豆种,下午就播上了,陆洪升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陆洪升所在的信用社,不仅支援农业生产,也帮助社员解决生活难题。

  方家庄梁某,家境贫寒,还有两个孩子,身体常年有病,突然有一天,梁某病情加重,需要送到城里的医院治病,但是被大额的医药费难住了。

  陆洪升得知后,午饭都顾不上吃,一口气跑了三里路来到方家庄,和村干部商议后,贷给梁某80元,陪着他进城去治病。

  “感谢共产党,是信用社救了我的命,一辈子我也忘不了党的恩情!”病愈后的梁某专门赶到陆洪升家中,表达最衷心的感谢。

  就这样,陆洪升和草营子信用社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

  陆洪升为啥“臭”呢?

  “还不是因为他一直背着那个粪筐!”乡亲口中的粪筐,是陆洪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见证。

  “父亲虽然年老体弱,除了不能推车子干重活之外,其他的活他都抢着干。”陆德智说到,陆洪升平日里也闲不住,秋天腰病犯了也不停下,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干重活,他就背着粪筐拾粪,一个月的时间拾粪达到5000多斤。

  无论上山下乡,这个粪筐始终背在他的身后,久而久之,只要闻到那个味儿,乡亲们就知道是陆洪升来了。

  乡亲们说,陆洪升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一直坚持着与群众同生活、同劳动,不管是数九寒天,还是烈日酷暑,只要他没有出去开会,总是和群众一起劳动。

  在夏日炎热的天气里,陆洪升带领7个农民兄弟用7天锄完了棉花,阴天下雨也不退缩,有时饭都顾不得吃,觉也睡不安稳,整天为生产队操劳,坚持参加生产劳动。

  陆德智回忆,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几乎每天都下地劳动,平均每年能达到250个劳动工日。

  夏天播种大豆时,队里牲口不够,他便带领社员连续拉了三天耧,及时完成了大豆播种。

  “这么多工作够你忙的,你年纪大了,少干点没关系,没人跟你攀比。”许多社员见陆洪升上了年纪,还这样废寝忘食地猛干,曾多次劝说他。“咱是劳动人民出身,不劳动就是忘本,当了干部不劳动,又怎么能搞好生产!”陆洪升总是这样回复道。

  “请组织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越是有困难的地方,越是需要有人去服务、去帮助,才能改变落后状况......”1961年,陆洪升到县里参加三级干部会议培训时,牢牢记住了县委书记的这番话。

  当时,县里共有四个生产队,第一生产队产量最低、工作落后。

  “我主动申请带领全家搬到第一生产队!”陆洪升的申请让所有人惊讶不已。

  为帮助生产一队发展生产,改变落后面貌,他带领全家人从产量较好的第二生产队搬到了最困难的第一生产队,第二天便把自己卖猪的100元投到队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陆洪升的帮助下,第一生产队用一年时间变成了先进队,1962年的粮食亩产量达到了180斤,比其他队亩产增加20斤,第二年仍然是先进队,粮食亩产达到210斤,比其他队增产15%,棉花亩产98斤,较其他队增产38%,全年上交粮食3.7万斤,比原计划多交5000斤,交棉花1.38万斤,比原计划增加2600斤,社员口粮平均370斤,比其他队增加了50斤,社员们纷纷夸赞:“还是老支书有办法,自从他来了咱们一队,年年搞得好。”

  不仅如此,陆洪升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中,表现出“顾大局、识大体、先公后私、先为他人后为自己”的共产主义品格。

  每年安排作物种植计划时,陆洪升总是先把国家的需求,特别是棉花的种植放在首位。在每年完成国家统购任务方面,他所在的大队一直是完成的又早又好的单位之一。

  上交地瓜干任务时,因为是分配到户晒地瓜干,陆洪升为保证把最好的地瓜干交给国家,把自己分摊的700斤地瓜干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生产队的干部到他家验收,以此为标杆保证了上交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平均卖价达到了0.68角,比其他队多卖了4.5厘钱。

  “不许有任何掺假行为!我们要为乡亲负责!为集体负责!为国家负责!”有一次,社员在地瓜干装袋时掺杂上小的碎的地瓜干,陆洪升发现之后严厉地批评了这种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行为。

  正是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让老百姓对他敬爱有加。

  “大挎包”是初心和使命,亦是家风

  陆德智家中挂着一份2021年诸城农商银行送来的挂历,挂历上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城乡,服务大众。”

  “每年农商银行的员工都会来送福字、送挂历,看着这个就想起父亲曾在信用社的点点滴滴……”想起父亲,陆德智耳边总会回荡着老人家的忠告,“缺德的事儿,缺心的事儿咱不干!违法乱纪的事儿咱不干!”陆洪升时刻告诫着身边人。这两句也成为了陆洪升家的家训,“大挎包”精神,也成为了他家代代传承的家风。

  陆洪升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大挎包”精神,那是一份对于初心的坚守,更是一份对于使命的担当。

  正是这份初心和使命,让陆洪升和乡亲们最近,与老百姓最亲。

  几十年过去了,陆洪升的话语依旧掷地有声:“党要是让我干,我保证干好!我的“挎包岁月”终究会消失,但是“大挎包”精神会在这里生根发芽,到那时,一定会有更多的‘新挎包’完成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使命。”(《中华合作时报》 马悦 范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