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82)| 带着责任做银行的事 带着情怀做百姓的事 王海星 |
【字体: 小 中 大】 2022年07月22日 点击:0次 |
王海星,2007年参加信用社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在商河农商银行赵魁元支行担任客户经理。大学毕业后,王海星就在信用社工作,见证了商河农商银行从信用社到农商银行的华丽转身。他的父辈也是老农信人,王海星从小就看到父亲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从父亲身上学到了老一辈信合人的无私付出和奉献精神。 “大挎包”精神是信合人的传家宝 “大挎包”精神是信用社发展壮大的动力和基石。农村信用社从50年代初成立,到现在发展为农商银行,前后经历了60多年的风雨历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艰苦创业、曲折徘徊到振兴发展,是一代代信合人走村串户、辛勤努力的结果,广大信合人不断继承和发扬爱岗敬业、贴近群众、吃苦耐劳、朴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铸就了信合事业今天的辉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一辈信合人身背挎包,带上算盘、现金、凭证和印章走村入户,夜以继日,不辞辛苦,下乡放贷收贷,吸收存款,走到哪,业务就办到哪,极大方便了农户,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挎包银行”。 王海星听父亲讲,早期的信合人办公条件非常艰苦,所谓的营业场所是租赁的民间小土房,坐的是破板凳,点的是煤油灯,用的是旧算盘,每月几元、十几元的微薄收入只够养家糊口,但是他们任劳任怨,对工作高度负责,他从没有听父亲说过一句怨言。那个年代是集体经济,每年春耕生产时,信贷人员就到生产队下村写借据、就地办理贷款。由于当时生活困难,生产队一年到头也分不到多少粮食,老百姓粮食不够吃,手里没有钱,有的靠国家救济,在信用社很少有存款,老百姓遇到治病、买粮食,到信用社贷上2元、3元贷款应急。当时信用社募集的股金都是三毛、五毛,最多的是两块钱,虽然额度少,但每年需要分红,每股也就分到一盒火柴。在下村分红中,发现谁家卖了鸡鸭、猪或羊什么的,就上门动员存款,那时信用社存款很少,但老一辈信合人硬是凭着一股对信合工作的满腔热忱,艰苦奋斗、勤俭办社、走村串户、不辞辛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支持农民生产生活日益发展,也为后来信用社的发展和壮大打下了基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条路就是他们一步步、一天天这样走出来的。 王海星于2007年参加信用社工作,曾在柜员、客户经理等岗位锻炼,虽然没有经历过信用社成立早期老一辈信合人的艰辛创业历程,但在当前农商银行转型发展中,他通过所听、所见、所闻,体会到了老一辈信合人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新时代的农商人,一直在坚守着“大挎包”精神,并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营销人员手拿移动终端,将银行柜面服务延伸到客户身边,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上门”服务,实现“业务往机器走、人员往市场走”,增强了服务“三农”的效能,显著提升了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方式,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行走在田间地头 王海星于2020年6月份调到赵魁元支行工作,该行以“四张清单”营销对接为依托,结合驻村工作,扎实开展整村授信。虽然辖内大部分村庄“四张清单”走访对接、整村授信等工作得到了有序开展,但前芦村一直以来工作难以开展。该村地理位置偏远,位于商河县最西北角与乐陵交界,不良贷款担保户较多,且有他行业务员,绝大多数村民业务全部在别的银行,农商银行客户寥寥无几,虽然多次对接,均未取得良好效果。面临无人认领的局面,王海星主动请缨,揽下这个“老大难”村。他相信,只要功夫深,只要肯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驻村以来,他先联系镇政府,取得管区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支持,一户一户的走访,一家一家的对接。其中,走访到一户村民,了解到该村民从事养殖行业,但无法提供有效担保,他为该村民推荐了“鲁担惠农贷”,并成功授信20万元。走访过程中他发现该村还有一家玩具加工厂,该加工厂上游结算时间较长,村民有资金需求,通过调查了解该村民为出彩人家,王海星综合考察后,为该村民授信10万元,解决了其资金难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9年冬,天寒地冻,王海星到殷巷镇贺家村与村委对接不良贷款清收事宜。村支书通知有贷款意愿的村民到村委大院集中,王海星现场宣传授信条件及政策,对有需求的农户现场办贷。在此过程中,他跟村民讲解贷款不还的影响,讲解征信影响孩子将来的升学、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讲解后,有一位老人把王海星叫到旁边说他有旧贷款,问他五保户不还贷款有什么影响。王海星就跟他讲:五保户的资金和养老保险的资金都在农商银行发放,如果不还的话,会影响养老金的发放,他认真的听完王海星的解释,恍然大悟,有心要还款。不过周围的个别村民给他煽风点火说年龄大了,不还也没事。王海星听到这些话后,让同事查阅了该笔贷款情况后,直接跟他说,在1996年贷了5000元,至今没还钱,并分析了利弊。老人担忧地说这么多年利息肯定很多了,王海星当即解释现在还款,利息上有减免优惠政策。老人长舒一口气,说:“那就好”,表示家里还有些钱,是儿女逢年过节给他的,但是一次性还不完,先还一部分,于是急急忙忙回家了。周围有些群众起哄说:“他不可能还的,他如果还的话我们以前的旧贷款也都还。”王海星等了十几分钟,以为老人不会拿钱过来,正准备去其他地方时,老人过来了,手里面拿着一个很旧的手帕,小心翼翼的从手帕里拿出钱来,当场还款3500元。这件事在村委大院内引起了村民们的轰动,之后王海星通过村委大喇叭宣传还款政策,积极动员有旧贷款的村民还款。之后陆陆续续的来了几户村民,询问旧贷款的事,问利息是不是有减免,当听到肯定的答复时,你两千他一千的开始归还以前的贷款,还了贷款的村民又告诉没有还款的村民,一个看一个,最后村里的贷户大部分都还了贷款。 急客户之所急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部分店面老板面临食材过期、租金到期、员工工资支付等困难。王海星一手抓抗“疫”,一手抓放贷,将金融便利送到商户家门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王海星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在殷巷镇主要街道防疫服务站协助执勤。对来往进出殷巷镇的车辆和人员进行体温测量、信息登记服务,营销手机银行、信e贷等金融业务。他利用下班后时间,对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地方实体经济店面,全面摸排,提供信贷支撑服务。芦家村的芦强是“农家乐”老板,年前购进大量食材准备春节期间接待游客,受疫情影响,春节到3月中旬一直关门歇业,芦强面临店面租期到期、员工工资支付难的压力。当王海星走街串巷宣传信贷服务政策时,芦强申请了5万元贷款,当天王海星在审核调查,为其办理借款手续后,就将贷款发放到芦强账户。“感谢农商银行、感谢王经理,真心谢谢你们,解决了我的大难题!”拿到应急资金的芦强握着王海星的手久久不肯放开。 王海星在走访企业过程中,看到欧诺家居公司门口聚集着很多人,于是上前询问。原来该公司由于仓库处在受疫情影响的河北香河,较多货物无法及时售出,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工人工资延期支付,为此该公司员工已经多次去镇政府上访,情绪比较激动,情况特别紧急。王海星得知该情况后立即对该企业的情况摸底调查,初步调查后,他又根据企业规模及生产经营情况再次实地调查,了解到该企业符合贷款授信条件后,及时对该企业授信120万元。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了企业资金问题和职工工资问题,帮助企业避免了一场危机。现在该企业经营良好,又新增了先进的生产线,一切向好发展。该企业老板多次向王海星表达感谢,说“农商银行不愧是我们身边的银行”。并将所有业务都转到了农商银行办理。 作为一名基层客户经理,他深知,农商银行的定位就是支农支小,扎根“三农”,服务“三农”。他现在管理的王家管区和赵魁元管区贷款共1.2亿元,服务辖内24个村庄及3个农民金融服务点。在“四张清单”对接营销工作中,有效走访对接2503户,授信158户,总额1008万元。 主动请缨解难题 2020年国庆节后,一名客户找上门称在商河经营一家加工厂,目前因资金短缺,想申请一笔50万元贷款。客户在青岛有一处房产,想用该房产抵押。当时正值青岛疫情形势严峻,客户称多家银行不愿意去青岛办理抵押业务。得知该情况后,殷巷支行主动受理该客户的贷款申请,立即开展贷款调查,通过调查,该客户符合贷款条件。随后支行行长询问谁愿意为该客户去青岛办理抵押业务时,大家面面相觑、默不作声,王海星看了看其他同事的反应,主动请缨受理该笔贷款的所有流程业务。他仅仅用2小时就整理好了客户的所有资料,随后立即与客户前往青岛办理房产抵押业务,及时解决了客户资金短缺问题。从青岛回来后,王海星被强制隔离,期间不能帮助妻子照顾两个孩子,大女儿正在上小学,小女儿才10个月大,一边为帮助客户解决了难题而喜悦,但同时也为不能为妻子分担家庭责任而惭愧。 弘扬和传承农信“大挎包”精神,真正走到农村这片沃土中去、走到农民中去、继承农信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兑现农商人服务“三农”的承诺,王海星始终坚持带着责任做银行的事,带着情怀做百姓的事,把有温度的金融服务送到客户手中,用一颗赤诚之心,助力农商银行事业不断发展。(于秀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