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农商银行各项贷款超2万亿元 各项存款超3万亿元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49)| 心系农商银行终不悔 董庆松
 【字体: 】 2021年11月22日 点击:0

  董庆松,男,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9月出生,1982年3月入党,山东日照人。担任过日照市东港区陈疃农信社代办员、业务员、信贷员、副主任、农金联络员。自1978年从事农村信用社工作以来,累计发放各类贷款4500笔,到期贷款回收率达100%,其中发放农业贷款4000万元,帮助全镇2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扶持30多户农民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使姜疃村、北疃村等6个村摘掉长期贫困的帽子。曾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市级先进工作者、省级支农先进个人、山东省业务十佳标兵等荣誉称号。

  心系农商银行终不悔

  日照市东港陈疃信用社代办员、业务员、信贷员、副主任、农金联络员……这是67岁的董庆松所担任过的职务。

  “农民的贴心人”、“镇上的大腕儿”、“行走的挎包”、“农民致富的万事通”……这是在40多年工作生涯中,农民兄弟和同事给他起的“昵称”。

  2007年就已退休的董庆松,在退休后仍当了4年的农金联络员。目前,工作上,他虽没有任何职务了,但他仍然每天都要到陈疃支行的办公楼上与农金员们聊业务,帮他们解答业务难题。

  在平凡的岗位上,董庆松全身心地投入到助农致富、做农民贴心人的工作中,他说:“我就是愿意和农民打交道,拿真心换真心。”

  这,就是董庆松的初心。

  不愿闲着的“辅导老师”

  一个闷热的午后,董庆松又按上班时间来到了东港农商银行陈疃支行行长张政的办公室。

  张政泡上了茶,老董来不及喝一口,就问:“能不能给我点活儿(工作)干呀?”

  张政说:“你忙了一辈子,退休了,应该好好休息一下。再说,给你活儿干,也没有工资,你愿意?”

  话音未落,老董就抢着说:“愿意!”

  面庞清瘦,精神矍铄的老董,面对大家的迷惑,说道:“虽然退休了,我仍愿意干点工作,不愿闲着。”

  在退休后担任农金联络员的四年时光里,老董骑着电动车,风里来雨里去,早出晚归,和农金员打成一片。

  “最近存款情况怎么样啊?”、“存款没增,原因主要在哪啊?”、“业务上还有哪些需要辅导啊?”这些话题,是老董和农金员们不变的谈话主题。

  为了提升镇上各村代办员的业务能力,老董每个月都对他们进行不低于三次的培训。陈疃镇的36个代办员,平时有不懂的问题,随时向老董请教。

  有时,老董的培训也“一对一”进行。代办员李宗文有一次就在天蒙蒙亮、刚起床的时候,被老董拦着,上了一堂“早课”。当他知道老董是骑着电动车,没有吃早饭,跑了十来里地来给自己讲课时,感动地不知说啥才好。

  “这很平常呀,我就得瞅代办员的空儿去给人家上课呀,人家也要外出打工养家,特别是农忙时节,不能因为耽误了人家干活儿。”董庆松说。

  人退休了,心还在工作上。董庆松依然是每天到陈疃支行与农金员探讨业务,该行行长张政笑言:“老董是我们的业务‘辅导老师’和‘顾问’,也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除了业务,董庆松连职工生活也“管”起来了,单位里的小菜园,他一直在锄锄剪剪。看到老董一个人怪累,很多农金员和村里的百姓也主动加入进来,帮忙翻地、施肥,为的就是让员工吃上新鲜放心的蔬菜。

  农民的“服务员”

  董庆松是1976年开始当信用社代办员的,1991年转为信用社正式职工。

  虽然只是个信贷员,但董庆松在当地农民当中很有威望。农民想搞个什么项目,都愿意听听他的意见。有农民对他说:“你们信用社最有眼光了,你们支持的就能挣钱,不支持的,有可能赔钱。”

  陈疃镇南部是库区,北部是山区,在八、九十年代,这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民生活相对贫困。在这样的地方从事金融工作,董庆松慎之又慎,不让农民担风险。

  有个农民叫许家振,想贩苹果,来向董庆松征求意见。董庆松当时也不太了解行情。当时,三庄村贮运苹果很有名气,号称“购半个山东,销半个中国”,于是他就去考察了一下,觉得有前途。

  回去后,他就给许家振提供了几千元贷款。没几年功夫,许家振的生意就越做越大,能完全靠着自己的资金运转了。

  熟悉董庆松的农民都说,“老董管的就是农民的事儿,最上心农民的事儿,就是个跑前跑后的‘服务员’。”

  上蔡庄村的农民张桂吉,经常逢人就动情地说:“董庆松像亲兄弟一样帮助我,只可惜我一口说不上一万个感谢来!”

  上蔡庄村的曾有一名贫困户,由于体弱多病,家庭生活极度困难,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董庆松在走村串户中了解到情况后,主动找上门,凭着自己的工作经验,帮他打起了致富谱。他从村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发展种养业比较合适,并最终确定上马茶叶项目。

  董庆松在主动为他办理贷款2000元的同时,还帮他买来了茶苗、化肥等,陪同一起去巨峰镇杨家庄拜师学艺。这还不行,董庆松还请老茶农进村作现场指导。

  茶叶采摘炒制后,董庆松又当上了“义务推销员”,从而使他当年实现收入5000余元。日子,一下子光亮起来。

  南鲍疃村的刘加云,当董庆松得知她心灵手巧会刺绣活后,便主动鼓励她发挥自己的手艺致富。

  于是,老董通过自己的关系让她与市抽纱厂取得了联系,帮她提来100斤线和1000根勾针,开始了勾花加工。附近的许多妇女纷纷上门求教,找活干,刘加云的刺绣加工点越办越红火。随后,老董便把她当作信用社“富民工程”联系点,先后发放贷款40多万元,帮助她建成一处占地3.5亩,集裁剪、刺绣、包梗、洗涮、烫熨、包装于一体的家庭刺绣厂,下设11个加工点,产品销往日本、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1300多名当地妇女有了致富门路。刘加云成为所在镇有名的“致富领头雁”,并被推选为市人大代表。

  董庆松不仅是农民致富的“服务员”,而且还是保管农民血汗钱的“服务员”。

  信用社的资金大多是来自于农民的存款,如果使用不当,造成贷款损失,就等于损坏了农民的利益,老董深感责任重大。

  强烈的责任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农民信任老董胜过自己的亲人。

  水坡村的一个老太太,每次去信用社存款,都要看看老董在不在,别人替她办手续都不行,只有老董亲自给她办,她才存款。陈疃村有一个屠宰专业户,每逢赶集散场的时候,遇上老董,就呶一下嘴示意:“有两个(钱)了”,董庆松就上门办理存款手续。老人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们才知道老人在信用社有2万多元的存款。

  老董对农民“柔情似水”,对工作原则却非常严苛。

  他在工作中合法合规地办理每一笔贷款,认真细心地管好每一笔贷款,做到贷前调查清楚,贷中审批严格,签订合同合法,贷后勤于检查,到期及时催收。他始终掌握这样一个原则:“凡是帮助农民致富的,他就积极给予支持;凡是不该发放的贷款,不论是谁,他都坚决不贷。”

  1999年,家住城里的表弟想贷款20万元,到外地搞客运,还承诺给他分成。老董坚决回绝了。因为,这既不属于支农贷款,又属于跨区人情贷款。事后,表弟骂他六亲不认,但老董心里坦坦荡荡。

  还有一次,他的干儿子来找他,想要贷款修理旧汽车,老董通过了解得知该项目没有发展前途,且他干儿子没有做生意的经验,就没给贷款。

  2000年上半年,东港区信用社广泛开展了农户联保贷款,一些弄虚作假、垒大户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老董发现后,马上和信用社主任商量对策,制定了不准直系亲属组建同一联保小组;不准垒大户、超限额发放联保贷款;不准发放顶名冒名和人情关系贷款等农户联保贷款“十不准”。这一做法,很快在全辖得到推广,从而有效地防范了新的风险。

  “对于想赖账的,我就和他‘靠’到底”

  不良贷款是信用社经营道路上的拦路虎,想着信用社背着这个“包袱”创业的艰难,他心里就像有块大石头压着,觉得必须把清收工作作为关系到信用社生存发展、农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大事来抓。

  为最大限度的盘活不良贷款,老董一有时间就坐下来与信贷人员、客户经理讨论不良贷款的原因及化解方法,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冥思苦想,最终根据社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清收措施;对已形成风险的或将要造成损失的贷款,在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同时,由责任人负责清收,并实行赔偿制度;对那些“难缠户”、“赖账户”、“钉子户”,重点实施依法清收;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形成的不良贷款,针对农业生产特点,集中人员、集中时间实行专项清收;对面临转制的乡镇企业,视情况采取兼并、拍卖等方式清收,逐步压缩贷款规模。

  为保证清收效果,老董与清收队员总是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走村串户上门清收。为了能把赖债户堵在家中,他们总是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出发,晚上串门到深夜。天气越恶劣,老董和同事们就越闲不住,有的清收队员顶不住了,老董就给打气:“信用社是我们的家,别人欠咱家的钱不还,咱岂能看着不管?”

  老董实在的“加油”,振奋了队员们的精神。贷户王某1988年4月贷款3笔,共计2200元,经营产业失败后不务正业,后到云南定居,多年来杳无音讯,还款无法落实。1999年11月12日晚上,老董同清收队员到该村催收贷款时,发现了刚从云南回来探亲的王某。清收队员们便决定攻他个猝不及防,当即进门将他围住,王某感到非常惊讶,说:“我前脚刚进门,你们后脚就赶到,你们信用社的贷款还真是赖不掉啊!”迫于无奈,当晚归还了2000元钱,其余的签订了还款协议。

  2000年,陈疃某企业在信用社贷款29万元,并办理了最高额抵押手续,由于该企业经营无方,连年亏损,最终停业。为保全信贷资产,老董及时找到企业负责人,软磨硬泡终于达成还款协议,并主动帮助这家企业四处打听,多方寻找买主,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最终企业资产作价42万元一次卖掉,全部归还贷款本息。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就这样,老董抱定老百姓血汗钱一分钱也不能亏的道理,所发放的贷款,没有一笔逾期,这也成为他工作生涯中最骄傲的一部分。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老董的付出是无法估量的。忙工作就顾不上照顾家庭、亲人。他没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有一次妻子不慎摔断了胳膊,他正“靠”着一家逾期贷款户做工作,只能请亲戚帮着照顾。这些事情,老董不愿对领导、同事们讲,默默承受着压力,在一次先进经验表彰会上,他发言的时候忍不住哭了。 泪水,是老董对亲人的愧疚,是对工作的无悔,透着他对农信事业坚定的爱。

  从1991年转正到2007年退休,老董发放的4500笔贷款,没有一笔逾期。

  “大挎包里装着我们的初心”

  如今,虽然大挎包换成了平板电脑,但蕴藏在每个农信人心中的“大挎包精神”历久弥新,代代相承,这是流淌在农信人血脉里的红色基因。

  每当说起往事,憨厚的老董总是笑着说:“我的根在农村,我也是农民的儿子,服务农民是我应尽的义务。‘大挎包’精神不能忘!”

  有一年,受台风影响,陈疃镇遭受了较重的灾情,被风吹倒的树砸坏了许多房屋。老董的老家陈坡村也受了灾。但是在这种时刻,他没有想到自己,而是立即帮助其他农户抢险救灾。在抢险救灾过程中,老董发现了一个无家可归的老人,正在望着被破坏的房屋掉泪。他一边上前安慰老人,一边掏出身上仅有的80元钱,递到老人手中。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真情聚集,老董与群众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1999年春节,一位老储户拿着1500元钱找到老董询问:“庆松啊,听说你当了官了,那你还办不办存款了?”老董一边让座一边说:“看您老说的,咱就是干这一行的,哪能不办存款?”老人一听,喜笑颜开地说:“那就好,那就好,这钱我揣了好几天了,放哪儿都不放心,这不还得来找你。”像这样的事情在老董身上不胜枚举。每逢集日,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还经常主动来找董庆松办理存取业务。老董的业余揽储日均余额100万元以上,被称为“挎包主任”。

  如今,老董这个“挎包主任”退休了,他的儿子董国栋又接过了父亲的挎包。

  老董说,自己工作生涯中,最难忘记的,就是1991年的转正。只要脚踏实地付出,组织和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自己更要加倍努力工作来回报组织的厚爱。

  退休后的老董在做“去单换卡”工作时,从存单、存折到银行卡、手机银行,从上门收款到网上转账,为了使农村老百姓及时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的便捷,老董和农金员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户介绍。

  “无论退不退休,咱都得好好干。咱不能端着‘铁饭碗’给领导脸上抹黑,不能给农商银行抹黑。这就是干好工作的初心,初心在哪?在咱的‘大挎包’里!”老董说。(陈颖 杨爱田  葛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