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农商银行各项贷款超2万亿元 各项存款超3万亿元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兖州农商银行:撑起金融“护粮伞”
 【字体: 】 2025年10月17日 点击:0

  金秋时节,一场历史罕见的持续阴雨天气,让全省77%的农田深陷泥泞,秋收进度严重受阻。

  兖州农商银行闻“汛”而动,将服务“三秋”生产作为当前首要任务,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持和精准直达的暖心服务,在风雨中为农户撑起一把坚实的“保障伞”,全力守护老百姓的“粮袋子”和“钱袋子”。

  脚步为“尺”,摸清秋收秋种“痛点账”

  “往年这时候早该颗粒归仓了,现在收割机下不了地,只能雇人抢收。成本翻了一番,效率却只有机械的十分之一,最愁的是,我计划新购置一部分粮食烘干设备,苦于缺少流动资金,看着粮食一点点霉变,也是光干着急。”兖州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先生望着千亩玉米地,心急如焚地向前来走访的客户经理诉苦。

  兖州农商银行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开通绿色办贷通道,仅一天时间就为他发放贷款50万元,他紧紧握着客户经理的手说:“这笔钱不仅解了合作社燃眉之急,等烘干设备运转起来后,还能解决周边30多个村、1.2万户农民的粮食烘干大难题啊!真心感谢!”

  面对严峻的“三秋”生产形势,该行发扬“大挎包”优良传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建立“三秋”服务专班,组建28支“红马甲”金融服务队,走田间、访农户、入合作社,精准摸清了农业经营主体在抢收、烘干、收购、播种等环节面临的“痛点”与资金需求,为精准信贷投放打下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已累计走访对接农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460余户,覆盖全区350个行政村。

  信贷为“犁”,打通农业生产“阻塞点”

  兖州区新驿镇一种粮大户在玉米收割机上通过手机银行简单操作,短短5分钟,30万元“农机贷”便顺利到账,及时解了其添置烘干设备和购买小麦种子的燃眉之急。“这速度,真是跟老天爷抢时间!”该种粮大户由衷地感叹。

  摸清底数后,该行迅速开出“金融药方”,以“快、准、优”的信贷服务,全力疏通农业生产全链条的“阻塞点”。

  开辟绿色通道,以“快”提效。对涉及秋收秋种的信贷需求,坚决执行“优先调查、优先审批、优先发放”的“三优”原则,设立专项信贷额度,最大限度缩短办贷时间。

  创新专属产品,以“准”对接。针对不同环节、不同主体的差异化需求,积极推广“农机贷”“粮食收购贷”“秋种贷”等专属信贷产品。同时,对因灾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存量客户,郑重承诺“不抽贷、不断贷”,并安排专人对接,通过灵活设置还款计划、实行利率优惠,有效缓解客户还款压力,为其恢复生产注入信心。截至目前,已发放支持秋粮抢收播种、农机购置、烘干设备扩建等项目专属信贷75笔、金额0.3亿元。

  强化信贷供给,以“优”惠民。通过“无感授信+按需增信”模式,为符合条件的客户核定基础授信额度,并加大线上贷款应用,大幅优化办贷体验。目前,已累计投放“三秋”生产专项贷款0.53亿元,惠及2400余户。

  服务为“桥”,架起普惠金融“保障网”

  “一边是地里的玉米发了芽,一边是种小麦的钱没着落,多亏兖州农商银行的贷款和上门服务救了急,现在好了,玉米收了,小麦种子也有着落了!”在资金支持下,经营家庭农场的张先生顺利抢收完田间的玉米,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

  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该行将服务窗口前移,延伸服务触角,确保支付结算渠道在田间地头畅通无阻,筑牢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保障网”。

  保障现金供给。全行28家网点全部开通现金预约服务,可通过电话、微信、驻村办公等多种渠道预约,确保售粮款及时、安全回笼支取,并同步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守护好农户的“血汗钱”。累计开展宣传活动340余场。

  推广便捷支付。积极将“惠农通”等支付结算服务植入粮食交易场景,为种粮大户、粮贩等提供便捷的二维码收款服务,资金直接到达银行卡,解决了现金交易的不便与风险,为广大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了优质高效金融服务。

  现场驻点办公。“红马甲”服务队在村委、粮食收购点等地驻点办公,现场为农户办理业务解答、信息登记、贷款申请等,真正将金融服务送到“最后一米”。(吕秀仙 张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