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莱州农商银行:信贷雨露“浇灌”状元笔“妙笔生花”
 【字体: 】 2022年11月16日 点击:

  莱州市朱桥镇,被誉为状元笔之乡,据悉,朱桥毛笔曾为当地四大贡品之一,制笔工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全国第二次毛笔质量评比中,莱州毛笔一举夺冠,被誉为状元笔。

  现如今,走进状元笔小镇,浓厚的笔文化扑面而来。大大小小的制笔场随处可见,在街道旁的围墙上面,绘制了诸多毛笔元素。面对灿烂悠久的制笔文化,莱州农商银行主动对接,认真践行服务实体经济经营宗旨,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巧用金融活水守住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制笔情怀,“浇灌”状元笔“妙笔生花”。截至10月末,该行各项贷款余额168.44亿元。

  “旧相识”送来“新生机”

  王健钢出生于制笔世家,王健钢的父亲王沼清创建了莱州市照清笔庄,在父亲的熏陶下,王健钢从小立志要将照清笔庄造笔技术发扬光大,让自己亲手制造出的毛笔销往祖国的大江南北,在继承了父亲制笔精湛技术后,王健钢又投身研发出几种高端毛笔种类,并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开始销售毛笔,主要销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年销量高达10万余支。随着订单的源源不断,销量暴涨也让王健钢的资金稍微紧张了起来。

  “那天北京的老客户着急需要一批次高端毛笔,时间急,需求量大,咱既不能把订单推掉,也不能因为时间紧急而坏了自己的手艺和状元笔小镇的名声。”王健钢笑着说,“那天杨经理上门为我办理贷款真是帮了我大忙了,不仅让我购进了充足的原材料,生意做的风生水起,还让我重新‘捡回’了一位老朋友。”莱州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在朱桥镇保旺秦家村围绕毛笔制笔企业进行逐一走访对接,了解制笔传承人的资金需求,为弘扬当地名笔文化添一把力。就在王健钢刚刚接下这笔“大单子”时,客户经理就“准时”推开了他家的院门,出现在王健钢的面前,根据王健钢自身需求和实际经营情况为他确定贷款额度,并在第一时间将资金发放到王健钢的手中,及时满足了他购买原材料的资金需求,助推状元笔“更上一层楼”。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想往外走,不喜欢干这些又苦又累的活,我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更多年轻人学习毛笔制笔手艺,将毛笔制笔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感谢咱们农商银行,在笔庄传承的路上为我们注入了金融动力!”王健钢说。

  “小资金”守护“大情怀”

  无独有偶,莱州某笔庄庄主刘先生在制笔时因客户需求急且量大,购买原材料资金不足成为他制笔过程中的“拦路虎”。“我制作的毛笔价格较高,但是制作周期长,回款比较慢,这次制作的毛笔原材料短缺,幸亏农商银行及时为我注入了金融活水,解决了我制笔过程中的燃眉之急。”刘先生说,“我的初衷除了做好每一支毛笔外,还要传承好制笔技艺,感谢农商银行守护住了我作为一名制笔人发自内心的情怀。”

  “这边是毛笔制作区,那边是样品毛笔和书画展示区,正是因为有了咱农商银行及时注入信贷资金,我的制笔程序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刘先生说道。走进该笔庄制造场地,10余名员工分布于毛笔制作的各个岗位,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相关环节的制笔程序。刘先生自幼喜欢书画,从小在制笔环境中饱受熏陶,并将自己毕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制笔生涯,为打开毛笔销路,刘先生赴各地拜访制笔老前辈和著名书画大师,根据客户需求亲自动手打磨制作,不仅展现出自身制笔的精湛技艺,而且经名师使用介绍后使其名声大噪,订单量持续上涨,从最初的“小作坊”发展成后来的制笔“大庄园”。“在我制笔面临资金压力的时候,莱州农商银行主动上门为我推荐信贷产品,还可以循环使用,真是方便多了。”刘先生笑着说。

  一直以来,莱州农商银行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以践行普惠金融为抓手,创新服务模式,聚焦重点行业,提升服务质效,充分利用客户经理每月驻村驻点,紧紧围绕毛笔小镇特色产业优势,找准行业“关键人”,挖掘毛笔小镇传承人们的潜在资金需求,贴心呵护“手艺人”的绝活,用“小资金”守护传承人的“大情怀”,在传承优秀传统制笔文化过程中贡献一份农商银行力量,助推状元小镇特色制笔行业高质量发展。(孙媛 王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