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9)| 助力黄河滩区居民过上好日子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6日 点击:次 |
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县的东明县,黄河滩区迁建共涉及4个乡镇、148个自然村、3.25万户、11.97万人,涉迁人口占全省迁建人口19.7%,承建24个村台,占全省计划承建村台总数的85.7%。 东明农商银行紧紧围绕省联社“123456”总体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网点、人员、服务优势,紧扣金融需求、夯实目标责任,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助力黄河滩区居民搬迁脱贫、经营致富。目前,累计服务10万户滩区居民,累计支持滩区搬迁脱贫资金11.25亿元。 200名精兵强将一线服务滩区迁建 黄河滩区迁建伊始,东明农商银行成立了金融助推滩区搬迁脱贫工作组。制定详细的滩建金融服务方案,研究下发《滩区收款实施方案》《信贷支持黄河滩区迁建工作方案》。干部员工主动上报参加支援黄河滩区迁建活动200余人,组织42个“支持滩区迁建行动先锋队”,标配“两个遮阳棚、两张便携式桌子、10把凳子、一台移动智慧柜员机、5-6名工作人员”,深入80多个村庄、80多个金融服务点,全力为滩区居民搬迁脱贫做好金融服务工作。设置资金组织组、信贷支持组、服务联络组,按照“1+2+1”模式,分赴滩区服务一线,红马甲、红条幅在黄河滩区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先后开展三次大规模收款活动,共投入上百个工作日,累计为10万户滩区困难群众提供金融服务,协助收款10亿元。 推出“滩建贷”产品,执行优惠利率,帮助滩区居民安心安家、顺利搬迁。同时充分结合“信e贷”自动化办贷优势,实现“一次建档、自助办理、自动审批、随用随贷”,有效缓解了部分居民资金不足的状况。 李老汉,是一名环卫工人,家住李寨村,迁建,对于年过六旬的老李来说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但手里没有多少积蓄,一个儿子在外打工,亲戚朋友也都帮不上忙。他希望购置新房子作为儿子婚房。党员红马甲服务队调研时了解到情况,用最短时间给儿子办理了贷款。老人在缴款时的那一刻,潸然泪下。 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金融业务 该行坚持社区银行建设,做好滩区金融服务,让当地村民“足不出村”办理金融服务。 在新建的菜园集1号新村鲲鹏社区,该行选址设立社区银行,满足当地村民存、取款、转账、汇款、兑换零钱等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为全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加强滩区自助机具铺设工作,目前,在滩区共布放ATM机、存取款一体机、农金通机具共计40余台。 紧随全县24个村台建设进度,对接当地政府,力争在每个新村建造社区银行,为当地百姓提供多渠道结算方式和全方位金融服务,切实为迁建群众办实事、谋实惠。 为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工作,该行组织驻地支行员工下班后走进滩区,开办“金融知识大讲堂”。制作浅显易懂的宣传短片和PPT进行播放,让村民更加直观地掌握个人征信、反假币、非法集资、金融诈骗、失信人员惩戒等金融知识。现场收集村民金融诉求和意见建议,现场兑换残损零币,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累计在滩区村庄和社区开展“金融知识大讲堂”242场次,惠及居民4万人次,发放扶贫贷款明白纸和金融知识彩页6万余份。今年5月份以来,服务搬迁新村群众600余户,9000余人,其中发放贷款986户, 9899万元。 让滩区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东明农商银行选派优秀支行行长赴沙沃、长兴、焦元等滩区乡镇和县重点乡镇挂职金融副镇(乡)长,直接服务和参与农村发展。通过发挥挂职干部的“支持”“协调”“指导”作用,全面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在东明县长兴集乡,围绕该乡发展“平菇种植”特色产业,重点发挥信贷资金“以点带面”辐射作用,先后向长兴集乡平菇种植示范园及周边投入信贷资金272万元,支持建设85个食用菌大棚,年产值达330万元,净利润约83万元。在该基地的带动下,全乡涉及食用菌栽培村庄达20个,安置困难劳动力近2000人。在菜园集镇的李寨、宋庄、单楼等村支持种养殖、收粮大户16户,累计给予贷款支持32笔,950万元。 10年前,家住东明县菜园集镇宋寨村姜留仓发现村里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村中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孩童,大批的田地空闲出来,便即刻承包土地,搭建牛舍,引进牛苗,目前养殖50多头牛,日子过的顺风顺水。今年初,通过养牛有了不少积蓄的姜留仓打算扩建牛舍,扩大养殖规模,但由于受疫情影响,他打消了这一念头。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菜园集支行行长、挂职菜园集镇金融副镇长刘众的走访。温和友善、乐于助人的刘众几乎每周都会来到宋寨村,俨然成了全村人的熟人。了解到姜留仓困难的处境后,他立马上门进行咨询,终于在详细、专业的讲解后打消了姜留仓的疑虑,并迅速为其开展贷款调查,最后为其办理了30万元的贷款,助力实现致富梦。 今年以来,该行已累计在滩区发放涉农贷款2.47万户,61.59亿元。(刘汉功 单燕祥 王国华) |